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讲坛 > 改变青春期少年的“魔术”

改变青春期少年的“魔术”

2012年06月07日 00:00:00 访问量:209
    北京市古城高级中学的初三学生小石(化名)曾是位“问题学生”,他喜欢和老师“斗”:“老师说什么都不听,表情永远是一脸‘横肉’,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只能让老师越来越气”……很长时间里,他和老师们的交往陷入恶性循环。
    不过,一场魔术表演颠覆了老师们对小石的印象,从中他获得正向成长的力量。相信每个学生身上蕴涵着巨大的潜能,教师要用自己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这是老师们在“北京市初中生道德赋能教育实验”中学会的改变青春期少年的“魔术”。
魔术变身
    擅长魔术表演的黑远智是古城中学的一名年轻教师,2009年开始担任初一(4)班的心理班主任。他发现,这个班上学生的青春期逆反现象比较明显,时常与老师发生矛盾。小石就是这样的一名学生。
    当黑远智向自己的魔术老师提及所带班级情况时,老师说:“既然现在你会魔术,就要想想如何用魔术来教育孩子。”这个想法与古城中学校长曹彦彦的想法不谋而合。她建议黑远智带着学生搞个魔术专场,让孩子们“在练习魔术中学会认真、学会负责,在表演中获得自信、获得成就感”。
    为了鼓励学生,黑远智决定先挑个学生在教师全体会上表演一下,最终他让小石“挑大梁”。小石的表演效果出人预料,改变了老师们对他的印象。此后,虽然小石有时还会顶撞老师,但黑远智大胆地“用”他,总是给他各种做事的机会。渐渐地,老师们开始了解他,会表扬他,他和老师的关系也有很大改变……
    2010年12月31日,初二(4)班给全校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魔术表演,那些调皮、不思学习的学生展示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经过魔术专场的经历,我对道德赋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清楚地感受到青春期孩子内在的那种强大力量。”黑远智老师感觉到,青春期孩子需要的可能不是老师告诉他们什么,而是帮助他们把成人的那部分尽快地成长……
    道德赋能
    “传统的德育更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管、教,而德育赋能强调教师以信任为基础,激发与鼓励学生,调动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能和正能量。”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这样阐释传统德育与德育赋能的区别。“北京市初中生道德赋能教育实验”是由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合作的项目。
    “道德赋能”是以色列巴哈伊世界中心社会与经济发展处主任、德育专家苏娜(Sona Arbab)提出的。她认为,当前成人倾向于把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看作是一种危机状态,其实,“人们可以把青少年已经觉醒的个人意识引导到服务人类的事业中去,从而使他们内在的潜力得到释放”。针对当前青少年德育研究范式的不足,苏娜提出了《青少年道德赋能研究框架》。
    道德赋能目标,不仅满足于青少年获得一系列美德,也不仅满足于青少年成为模范遵守社会规则的好公民,更在于青少年个人内在理智、道德和精神潜力的发展。苏娜指出,“道德赋能的过程,是向青少年灌输适当的行为动机,以帮助他们发展出自己的精神和智力成长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为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道德的力量,来自爱心、公正、知识、理解力、敏锐的洞察力等精神属性,以及服务社会的愿望。”
    “道德赋能的实质首先是教师改变传统育人理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在此基础上利用青少年内在的力量、智慧、关爱、团结等美德去武装学生、强大自己进而帮助他人。”谢春风表示,道德教育应给人以内在的力量,而不是强加于人,这就是德育赋能的意义,这种教育理念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和视野。
    能量传递
    2010年3月,“北京市初中生道德赋能教育实验”项目正式启动,在原宣武区、石景山区等区县的多所项目校开展行动研究。北京作为大陆唯一一个实验地区,与全球同步开展实验。5月30日,“北京市初中生道德赋能教育实验”课题研讨会在古城中学召开,4个区县8所项目校的实验教师进行了交流。
    针对班级的突出问题,黑远智在实验中选择了行动研究框架中的第三个关注要素——探讨纪律以及个人应该如何与权威互动等问题。在心理课上,他用心理剧的形式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角色,并练习与其他社会角色互动。
    相信社会服务为智力、道德、灵性能力的发展提供舞台,古城中学的慈建芳老师选择了行动研究框架中的第十个关注要素——德育赋能在社会服务中的探索和运用,以小团队形式开展一系列有纪律、有反思的社会服务活动。孩子们的潜能给了她意想不到的惊喜,一位女生班干部领悟出“领导”的真谛,另一位女生则把一个班的空竹变成了一个学校的“空竹社”。
    北京市西城区徐悲鸿中学的王元元老师引领学生反思自我与班级、社会的关系,她发现部分初三学生不敢面对考试时,反其道而行之,让初三学生给初二学生介绍如何面对初三紧张学习的经验,学生在反思自我同时帮助他人,实现了价值。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老师在十多个学生提出自带午餐时,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带领学生通过调研,体察学校和食堂的辛苦,探究个人与社区的关系……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未曾开发的潜能,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智慧,曹彦彦认为道德赋能实际上是师生间的“能量传递”。“重要的不是活动技巧,而是更深刻的方法。”安娜表示,道德赋能要引导青少年在与社区、社会的积极互动中,鼓励、支持和引领他们对社会进步、社会变革发挥积极影响,实现学生、教师以及个人、社会的同步发展。□记者 陈翠    
    来源现代教育报
 
    
编辑:本迪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小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 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枣园中街21号
联系QQ:398006230 投稿邮箱:398006230@qq.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